Search

#我也是看法白才知道:中華民國應該在台灣嗎?

延續前幾天的話題,我們出國比賽的...

  • Share this:

#我也是看法白才知道:中華民國應該在台灣嗎?

延續前幾天的話題,我們出國比賽的時候叫做「Chinese Taipei」,平常習慣叫自己「台灣」,但身分證上面寫著「中華民國」,護照上面還寫著「China」。

這種混亂的名字認同,比神隱少女還厲害。我們今天來聊一個有一點關係的問題——「台灣地位未定論」。

但究竟什麼是「台灣地位未定論」(又稱「台灣主權未定論」)呢?台灣到底歸誰管?這一切要從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聊起。
——
割讓台灣還要還嗎

1895 年,中國(清朝)在甲午戰爭中敗給日本,雙方簽訂《馬關條約》,中國割讓台灣、澎湖、遼東半島給日本,也開啟台灣、澎湖地區往後 50 年的「日治時期」。

「割讓」用白話的比擬來說,就是中國放棄對台澎領土原有的所有權(主權)、完全的移轉給日本,台澎從此脫離中國。也就是說,如果日本日後也放棄對台澎的所有權,台澎並不會「理所當然」的歸還回原所有權人中國,因為中國已經在 1895 年放棄對台澎的所有權了。
——
中國如何接收台灣

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,中、美、英三國的領導人在 1943 年發布《開羅宣言》,聲明台灣及澎湖應於戰後歸還給中國(當時的「中」,就是中華民國);三國並在 1945 年 7 月簽訂《波茨坦宣言》,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,並在宣言中重申《開羅宣言》應在戰後實施。不過當時日本尚未投降,並未承認《波茨坦宣言》的內容。

1945 年 8 月,美國對日本投射兩顆原子彈,日本投降;同年 9 月,日本代表在停於東京灣的美國軍艦上簽署《降伏文書》,宣布接受《波茨坦宣言》,正式無條件投降。

接著,同盟國開始日本各地進行軍事佔領,並由各地域的日軍佔領向同盟國投降、放棄行政權,目的是為了消彌日本的軍事實力,而當時「台灣」就是由中國佔領。

因此,在當時即有不少見解表示,中國接收台灣只是代表盟軍進行軍事佔領,而非台灣領土的主權移轉;美國不少官員也曾於當時表示,之前日本簽署的《降伏文書》只是「停戰條約」,不是領土歸屬法律文件。

此外,不論是《開羅宣言》還是《波茨坦宣言》,對日本都沒有拘束力,也不是具有正式法律效力的條約。

因此台灣的領土主權,在對日合約簽訂之前,都還是屬於日本領土、僅是受到盟軍的控制。
——
日本放棄台灣主權後,要歸誰?

1951 年,日本與同盟國簽訂《對日和平條約》(簡稱《舊金山和約》),正式處理日本戰敗投降後所衍生的相關法律問題,而《舊金山和約》生效後,也正式結束同盟國對日本的軍事佔領。

而《舊金山和約》第 2 條 (b) 規定:「日本放棄對台灣澎湖列島的一切權利、權利名義與要求」,日本正式放棄對台澎領土的主權。

不少論點因此指出,《舊金山和約》並沒有明確的表示日本要將台澎領土移轉給中國,僅只是「拋棄」而已,因此台澎地區變成主權「尚未確定」的狀態,也正是所謂的「台灣地位未定論」。

這樣的歷史脈絡,有沒有瞬間覺得主張台灣屬於美國軍政府控制的「台灣民政府」,其實沒有那麼奇怪了呢?(不過這個主張也不夠精確,盟軍並不直接等於美國政府。)

也有說法認為,中華民國是「流亡政府」,好像也是有點道理呢?

不過照此脈絡,流亡政府的意思是國際承認的「合法政權」在本國遭受非法政權侵占,因而逃亡到其他國家的領土,但中華民國目前並沒有被國際社會普遍承認是中國的合法政權。
——
那我們究竟該主張什麼好呢?

台灣人民已經建立成熟且有效的民主制度,不論是總統直選、國會定期改選以及政黨多次輪替,都是國際社會所承認且讚賞的事實。因此不論採取何種觀點,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實際統治台灣,任何人都不可能視而不見,也是我們最強而有力的利基所在。
——
#法律白話文運動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談談法律人藏在觀點背後的思考方式。
View all posts